close

不客觀地說,你不懂得是不是屈辱,你更看不清文化差異的來龍去脈。

 disgrace.jpg

在台北電影節的第三部觀影作品,

改編自南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的《Disgrace/屈辱》

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值得咀嚼再三的故事。

影片開始沒多久,飾演文學教授的John Malkovich便深深地抓住我的目光,

聽他讀著古典詩詞的抑揚頓挫,

彷彿真的來到有著濃濃文藝氣息的英國文學課堂。

然而這只是開場而已,接下來的時間,

則走入了一種似是而非的道德解剖與批判裡。

 

桀驁不馴的大學教授秉持著一股順服人性本慾的精神與隨性浪漫的藝術氣息,

在一次邂逅中與女學生發生不尋常的關係,

然而在他的心中,所有想要以傳統道德觀念來約束制裁他的人都是愚蠢至極的。

他負氣地失去他的職位、名望,來到南非與女兒相聚,

當他必須在這個有著難以抹滅的種族、性別、地位區隔的地方生活時,

種種在他心中的道德界線跟著都模糊了起來,

越過文化的藩籬,悲劇之後的委曲求全是一種屈辱還是平靜?

 

男主角的設定和性格據說和原著作者本人相似,

探討的議題則有很深的層次:

當我們常常以自我中心思想來判別是非對錯的同時,

很可能只不過是別人眼中的冥頑不通;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模式,

有時我們不讓自己委曲求全,

但委曲求全卻有可能是安身立命的簡單法則,

縱使它聽起來,是有那麼一點點悲哀

 

影片中有不少的嘲諷、隱喻,

在複雜的情緒中發人省思;

在高壓的過程中走向坦途。

雖然這個世界上你無法掌握每一件事,

但終究我們都必須為自己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ny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